扶贫路上金融人

有一种精神感动人心,有一种力量穿越时空。

他曾在武警上海总队服役,当过班长,有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综合管理能力;他就是退伍后供职浙商银行上海分行的戴益春。他秉承“退伍不褪色”的担当精神,发扬部队光荣传统,真诚服务单位、心系家乡、服务家乡,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戴益春是我的战友,虽比我晚五年入伍,但我们“三观”相近,在部队时,就比较谈得来,加之后来退役后都在上海工作,而且都在金融单位,平时有事没事都保持一定联系。去年,听另一位战友说起,他拿出50多万元,为家乡建造了一条水泥路,被乡亲们称为致富路。得知消息后,我打电话求证。戴益春说,哎呀,不值一提。家乡林区道路在几年前就完工,全长1000多米,宽度平均3.5米,能承载20吨的货车运输。在修建过程中,当地镇政府和村委会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也感谢乡亲们热情帮忙。当我问起资金来源时,他说:“我们都是工薪阶层,老婆也没工作,主要负责两个小孩学习生活。如果叫我一次性拿出50余万元,确实不容易。早些年,我在郊区按揭买了套新房,感觉升值空间不大,加之离家太远,出租也不便管理,我就索性卖掉,从中赚了点差价的钱。”为何拿出不算少的钱去修路呢?他说,要想富先修路。我是从枫林村走出来的,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18年,我曾亲身体验过肩扛肩挑的艰辛与不易。我接受部队教育多年,退出现役,又有幸留在上海工作。我的家庭条件也渐渐好了起来,有机会为家乡做点力所能及的事。他还说,现在通往林区的道路是建好了,但因环境污染,导致许多涉及毛竹深加工的加工厂关闭。这是他们村,乃至全国乡村的痛。就拿他们村来说,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乡亲们都外出打工赚点钱,背井离乡很不容易。但愿新农村在当地政府和环保部门大力支持帮助下,解决好类似冬笋、春笋和毛竹深加工的污染问题。那时,乡亲们靠山靠竹发家致富将不再是梦。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去年下半年,我们驱车400多公里,到达戴益春老家——浙江龙游县溪口镇枫林村实地采访。

溪口镇,位于浙西南,四面青山环抱,东西走向的灵山江把溪口分成南北两侧,枫林村就位于溪口镇旁边。

事先约好的村党支部书记和村民主任,早早就在村民委员会办公地等着我们。沿着戴益春出资修建的通往山里的水泥路,两位村干部和我们边走边说,这条林区道路,进一步盘活了山区资源,提高了村民生产效率,受到乡亲们好评。这条水泥路从山脚依山而建,约有一公里左右,极大方便了山区货物运输。这时,一辆卡车正在装载毛竹从我们面前驶过。

正如戴益春所言,做点实事也是非常高兴的。像他这样自己并不富裕的退役军人,依然为家乡事业努力贡献,值得我们尊敬。

当前,全国扶贫工作已经进入攻坚期,各家金融单位都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发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扶贫攻坚精神。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转自《金融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