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青海省人民银行系统精心绘制绿色、红色、金色相互交融的“三色图”,让省内广袤乡村的原真生态、如画美景、红色资源、特色产业,都能成为新阶段发展的“新引擎”,为乡村振兴赋能添彩,朝着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继续前进。
一、创新绿色金融模式,绘制产业“生态图谱”
抓住绿色发展机遇,主动绘制产业“绿色图谱”,坚持绿色发展的“施工路线”。果洛中支组织引导银行与保险机构通力协作,指导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金融机构加大创新“藏系牛羊保险+信用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力度。截至2021年10月末,全州金融机构累计向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园区周边牧业产业发展和移民生产定居工程发放绿色贷款42.92亿元,开展各类普惠金融知识宣传60余场,带动当地264名生态移民户就业创业。自2016年以来,累计为园区内289.13万只藏系牛羊投保31772.21万元,投保气象指数保险998.23万元,投保林业保险2693.7万元,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687.5万元,有效促进了园区生态畜牧业提质增效,实现了脱贫攻坚和生态文明建设“双促双赢”。
二、支持红色资源运用,绘制乡村“文旅图画”
青海省内“红色+旅游”产品供给丰富,红光村作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全国唯一的由西路军被俘战士创建的红色村庄;湟源县小高陵村书写了治山治水、改变家乡面貌的动人乐章,孕育了“敢为人先、实干善成”小高陵精神,打造的“党建+红色教育+扶贫+旅游”已成为小高陵村新的发展支柱。青海丰富的乡村红色资源使红色旅游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具有天然基础。西宁中支依托地方丰富的红色资源,绘制乡村“文旅图画”,走好青海省内“红色+旅游”创新发展之路。以“青海省小微企业信用融资服务中心”平台(以下简称“青信融”平台)为依托,联合省文旅厅、省发改委举办全省旅行社纾困暨“青信融”平台推介会,组织辖内各金融机构、各企业大力支持全省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绘制红色画卷,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截至10月底,省内已有5家旅行社成功注册,并通过“青信融”平台成功指导辖内商业银行发放2笔合计66.2万元文旅贷款。“青信融”平台已逐渐成为金融支持全省文旅发展的重要平台载体。
三、金融托起金色梦想,绘制人民“幸福图景”
针对牛羊等牧畜活体是青藏高原农牧业经营主体核心资产的特点,西宁中支联合青海省农业农村厅探索拓展“农牧业大数据平台”数据信息在金融领域应用,采取“政府全额贴息+银行优惠利率+耳标系统监管+养殖主体受益”的模式,创新“乡村振兴活畜贷”产品,为农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最长3年期、最高额度分别为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贷款,有效打通了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技术通道,破解高原牧畜活体抵押难题。海西中支推动动产融资业务创新,指导辖内商业银行以“物联科技+动产登记”模式,即应用物联技术,确保活体“抵得了”;办理抵押登记,确保活体“看得住”;大数据实时监控,确保贷后风险“控得住”,为畜牧养殖业提供信贷支持。截至11月末,海西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共登记272笔,其中应收账款融资55笔,生产设备、原材料、半成品、产品抵押106笔,存款单、仓单、提单质押40笔,其他71笔。指导农业银行海西分行对4家特色农牧业发展专业合作社成功发放4笔合计750万元乡村振兴活蓄贷,并通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公示,为海西州乡村振兴活蓄贷业务拓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青海省人民银行系统将继续以一支饱蘸“绿、红、金”的妙笔,巧用金融活水,探索支持绿色生态、红色文旅、特色产业的新路径,在希望的田野上助力写好新时代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