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流程更完善,良好信用给企业带来实惠
在福建省南平市,10 个县(市、区)全面推广信用工业园区创建工作,形成了“总纲引领、 区域共享、一县一品”的区域信用工业园区建设格局。
据人民银行南平市中心支行有关人士介绍,当地一方面完善园区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充分发挥园区管理委员会的行政管理职能,从企业用地、税收缴纳、环境保护等多个维度,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另一方面,从政策激励方面引导园区企业积极参与到绿色金融信用园区创建活动中来,对获评企业给予用地审批、融资担保、财政贴息、银行授信、利率优惠等方面的优惠倾斜。截至今年6月,南平市已评定的73 家信用工业园区信用示范企业共获得政府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贴息近 2000 万元,优先获得银行信贷授信约58亿元,银行承兑汇票授信约6亿元,享有银行贷款利率平均少上浮10%及转贷利率优惠等,共节约融资成本约 1.5亿元。
良好的信用真正给企业带来了实惠,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减轻了企业财务费用负担,有效转化为企业生产力。
南平市对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视并不是个案。经过近10年的探索实践,全国各地建立健全信 息征集、信用评价和信息应用机制,采集中小微企业信息,在县(市)级层面建立数据库和网络服务平台。开展中小微企业信用评价和守信企业评选、信用培育、网上融资对接等活动,为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提供服务。联合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和金融机构制定完善支持政策措施,建立风险补偿、奖励制度,完善信贷流程,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构建信用正向激励机制。有效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了中小微企业融资的可得性,改善了地区信用环境。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末,全国累计补充完善中小微企业信息261.14万户,获得银行贷款余额达到11万亿元。征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实践证明,中小微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发挥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功能。不仅有效整合信用信息,为金融机构及时、较为全面地判断、分析其信用价值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撑,还推动构建守信受益的激励机制,形成诚信守信的氛围,提高了各类经济主体的信用意识。同时,改善了地方信用环境,创新地方政府社会管理手段。
弥补抵押担保不足,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我国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和农村信用的特点决定的。由于地域分布更广,信息采集成本更高,农村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信贷市场中面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较城市地区中小微企业更为严重。农村相关的财产权利界定不清,以及以传统的“熟人”信用文化为主导的农村信用环境,极大地增加了金融交易成本,降低了金融服务效率,弱化了金融支持“三农”发展的功能。
“破解‘三农’发展困境必须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弥补抵押担保不足,有效解决农村地区贷款难问题。”征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当地“政府领导、人行推进、形成合力、各方受益”的整体思路,逐步开展信用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服务与产品的应用以及形成信用奖惩机制等工作。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在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指导下,阿坝支行探索建立“事前预防+事中管理+事后督导+全程培育”的信用风险全流程控制措施和“信用+信贷+贫困户+N 产业”长效机制,有效支持全州脱贫攻坚。
其中,当地按照“信用+信贷+贫困户+N 产业”方式,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增收,创建金融助 推脱贫攻坚基地,通过吸纳就业、流转土地、入股分红、技术支持、货物收购等方式,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增收。目前已成功创建64个金融助推脱贫攻坚信用基地,累计发放贷款 14.14 亿元,直接带动 12930 户农户增收致富,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524户。征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的努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获得政府重视程度日益提高,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逐步健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运行机制日益完善,初步实现了当地农民的信用信息在当地涉农金融机构之间的共享。同时,征信产品日益丰富,使用范围逐步扩大,已从农户、涉农金融机构拓展到地方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信用服务日益完善,信用奖惩机制逐步健全。
|